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教育资讯】许昌市教育局创新举措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24-12-03 18:29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近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结合全市教育实际,联合印发了《关于成立许昌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结对共建工作组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全市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制定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站在捍卫“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有关部署要求,高位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

“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协调性、衔接性、贯通性的关键举措。明确提出“思政引领力”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首要特质,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作出的重要理论创新和战略安排,为新征程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如何让以强大思政引领力推进教育强市建设,需要加强系统性谋划、体系化推进,不断提升一体化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结合全市教育实际,联合印发了《通知》,着力破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用什么引领、如何引领、由谁引领”三个关键问题。

二、工作流程

市域6所高校作为牵头单位,分别与各县(市、区)、与各功能区和市直(属)各学校,按照“1+1+N”联动模式开展结对共建。即由6所高校牵头,主动联系包括3个功能区在内的结对共建地方教育部门,并由地方教育部门负责延伸至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从高校到地方教育部门、到各级各类学校的结对共建工作对接。

建立工作对接后,共同商讨结对共建意向和工作运行机制,以一年为一个周期,协同制定结对共建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和思路、重点建设内容以及预期成果、保障措施等,并由牵头高校组织开展《许昌市大中小学思政课“1+1+N”一体化结对共建协议书》的填报、备案工作。

三、工作任务

(一)组织教师实践研学。牵头高校根据结对单位需求,到结对地方和学校组织指导思政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研讨交流及听评课活动。每学期组织集体备课不少于2次、研讨交流不少于2次,听评课不少于6节。

(二)开发特色教学资源。牵头高校紧紧围绕大中小学共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指导结对地方和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抓住重要节日、重大事件、重大活动等时间节点,开发本地革命先烈、先进榜样、 革命文物、非遗文化等思政教育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又契合各学段思政课教学重点的“场馆思政课”“社会思政课”。

(三)扩充思政教育渠道。牵头高校定期到结对共建单位参与思政课集体备课,通过宣讲、展览、座谈、报告会等多种形式走进校园,经常开展“主题展览校园行”“红色文化入校园”“科学精神上讲堂” “先进模范上讲台”“院长讲思政课”等“大思政课”活动。

(四)培育思政名师团队。牵头高校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形势与政策、师德师风、教学理论等内容,加强对结对地方学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指导,提升思政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牵头高校每学期要对结对地方学校思政课教师至少开展1次培训,每年不少于2次。各地教育部门积极为思政课教师创设专业成长途径,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养,特别是做好青年思政教师培养工作,培育一批思政课名教师团队,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思政课教师队伍。

(五)组织实施调查研究。许昌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联盟将结对共建工作纳入创新性、研究型平台建设,引领牵头高校和结对单位共同开展有组织科研,努力推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和高质量调研报告,为结对共建引领带动育人资源高效转化、提升“大思政课”育人效果提供智力支持。

四、预期效果

高校和地方各自优势充分发挥,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体系建立健全,大中小各学段有效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思政教育一体化格局基本实现,形成和打造了以“六个一”(一套工作机制、孵化一批品牌活动、打造一批示范“金课”、产出一批优质课程资源、形成一批高水平教学研究成果、培养一支优秀师资队伍)为主要内容的标志性成果。

五、跟进落实

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将以解决突出问题、产生实际效果作为根本标准,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对结对共建工作开展不定期地督导调研,督导调研情况将定期向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并在全市教育范围内通报有关情况,为更好地推动我市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