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今年以来,许昌市东城区教育局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系统思维、强化资源整合,与引领高校中原科技学院协作,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起学段衔接、内容贯通、形式多样、实效突出的思政育人新体系。
一、建机制、强保障,绘制一体化建设“施工图”
成立由教育局党总支书记、局长任组长,教学教研和思政工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校书记、校长共同参与的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起“区—校”两级联动工作机制。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和党组织书记意识形态工作考核,明确书记、校长作为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全面落实“带头学习理论、带头听课评课、带头讲授思政课、带头联系教师、带头研究品牌建设”的“六带头”要求,为一体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与制度保障。
二、塑品牌、融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金课”
依托许昌深厚的三国文化底蕴和红色资源,着力打造“东城区红色育人地图”思政课程地域品牌,深入挖掘三国文化、红色资源与本土文化,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推动各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促进资源转化,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设计“寻访许都文脉”六部曲,分层推进城市文脉寻根之旅,汇编《大街小巷有名堂》实践图册,成为许昌首部由小学生编撰的“文化地图”;围绕“红色基因代代传”主题,分层开展行走式思政课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广阔天地中体验与成长;开展“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薪火”主题活动,“假日雏鹰小队”在辅导员和家长志愿者联动支持下,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场馆等场所,开展革命知识学习与红色足迹寻访。
三、聚合力、拓载体,搭建实践育人“立交桥”
积极推动大中小学学段协同,邀请中原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参与教学展示与评课指导,提升一体化教学与研究能力。打造“校社相融通 思政耀东城”区域思政品牌,突破校园物理边界,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与市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五家单位签约共建,挂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以基地为依托,以课程为核心推动资源转化,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基地,在亲身体验和实地探究中拓展视野、提升能力。如,与市科技馆合作设计“跟着课本去探馆”研学手册,形成“科技馆综合实践课程”;与市博物馆合作开发美育课程,开展“中华美浸润中国心——汉魏以来中原美术传承课程构建”研究,探索美育与大思政的融合,实现思政教育从“书本”到“社会”、从“认知”到“实践”的跨越。
四、创形式、重浸润,实现育人效果“润于心”
鼓励学校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组织自编教材《星火燎原》《亲历许昌三国文化》,开发《说许昌,看许昌,画许昌》《流利英语话许昌》和《寻访许都文脉》等特色课程;以“小切口”讲透“大道理”,将音乐课堂与家国情怀相结合;创编情景剧《一堂班会课的变迁》,将思政教育融入城市文化与精神维度;开展课本剧展演,组织绘制“爱国书签”“行动卡”,以艺术与情感浸润童心。今年以来,全区累计开展思政主题展演7次,集体备课超160场,选树思政及其他学科优秀教师25名,持续建强师资队伍,推动思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五、深教研、促提升,注入专业发展“强心剂”
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研究的专业支撑作用,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导向,将“落实新课标,用好新教材”作为重要抓手,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依托省级课题《基于本土红色资源的小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研究》,组织开展系列教研活动,推动红色资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打造《站起来:抗战胜利奠基业》等精品课例。目前,东城区已成立道德与法治学科基地2个,培育区级名师工作室3个。依托学科基地和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示范引领效应,组织送培、送研、送教下乡活动,广泛辐射至许昌市区及东城区农村学校,为薄弱学校提供教育资源和支持。倡导片区联动,通过举办区级观摩课展示、跨学科案例征集、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平台,全面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和教研水平。青年教师们逐渐成长为省、市级道德与法治领域的名师或骨干教师,实现从“几支独秀”到“满园春色”的转变。
如今在东城区,思政课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课程,而是融汇古今、联通校社、贯穿学生成长全程的“精神桥梁”。未来,东城区将继续深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断书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东城答卷”。